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

【演講紀錄】洪本健教授:歐陽修散文與其六一風神




洪本健教授:歐陽修散文與其六一風神
時間:102.03.28 13:00~15:00
地點:圖書館二樓多媒體放映室



首先介紹「風神」一詞的原由,歐陽修的文章研究從其在世時就已經開始,
宋人對他多有評價,蘇洵《上歐陽內翰第一書》是評歐陽修散文風格最著名者
:「執事之文,紆餘委備;往復百折,而條達疏暢,無所間斷;氣盡語極,急
言竭論,而容與閑易,無艱難勞苦之態。」慶曆元年,三十五歲的歐陽修已經
成為北宋的文壇盟主。


評論歐陽修散文,宋人言論中肯,道出英氣與和氣的不同處,「英氣」指銳
氣、豪氣、英武剛強之氣,「和氣」則是溫和、溫潤之氣,多涵容且較為委
婉紆徐、從容不迫。金、元兩代多承襲宋人評價,明、清兩朝的評論又發生
變化,「風神」一詞在明代以後提得較多,歸有光、茅坤以後,才正式以「風
神」一詞描述文學作品,茅坤語借鑒歸有光的評語更多一些,所用語言詞句幾
乎前後一致,或許在評點文章時,文人相互借用語言文字不算抄襲或是盜用
;茅坤強調委婉曲折的韻致,著重歐陽修的精神氣質與涵養,從而論及作品的
情致、風神與風姿。綜合來看,最早的評語講「和氣」到明清之時提出「風
神」,二者背後的精神是一致的,前者從作者的精神世界出發,後者則側重作
品的無窮韻味。之前一位台大教授提出問題,從前講「和氣」到後來講「風
神」好像不是一以貫之的,其實這內在的精神是一致、相互貫通的,從前側重
作家的作品發展,而著眼於作品的情韻風姿卻是明代以後的事了。事實上《四
庫全書》有把風神一詞給點進去,但在歐陽修以前,「風神」的用法和意義與
後來完全不同,從歸有光、茅坤開始,才把「風神」一詞用在文學作品的評點
上,再到陳衍的《石遺室論文》才正式提出「六一風神」。

接下來講「六一風神」的風格,這是歐陽修文章中特有的風采、情態,主要
以「和氣」為主。慶曆五、六年以前,歐陽修氣勢很盛、英氣勃發,此時是歐
陽修貶官滁州的中年時期,至穎州居喪期間英氣消減、和氣漸長,此後至老年
時期頗多顯現六一風神的作品,〈豐樂亭記〉、〈醉翁亭記〉皆作於此時,前
者是不只是六一風神的指標文章,更是歐陽修散文的重要代表。歐陽修學韓愈
作文是眾所皆知的,大家都這麼說,但是歐公學韓而不似韓,又另闢蹊徑,
這是比較具足全面的評價,韓愈文章以奇詭怪異勝,氣勢很盛,歐文仍與之不
同,散文詩化是六一風神的重要標誌,其本質是外顯的情感,〈豐樂亭記〉、
〈瀧岡阡表〉皆抒情得淋漓盡致,且歷代評價極佳,而〈醉翁亭記〉若隨意刪
去虛詞會失去情態韻致,其特色是將詩歌散文化、散文詩化,且長於抒情,都
是概念化地描摹,並非窮盡情態地刻劃。另外,唐宋古文八大家中,長於寫景
的是柳宗元,王安石則擅議論,他志在從政,不在為文,但歷史的滑稽之處就
在於,王安石變法歷來爭論不斷,其文章作品卻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。

最後,吳冠宏教授回饋心得,洪本健教授從如何評點、評論作家風格的問題
出發,我們應著重其背後的眼光,是從作家的人生契入文學作品的風格,再回
來看到作家人生歷程的變化,又如洪教授認為,古人評語極精到,少少評語勝
過現今學術研究的多多分析;且洪教授校箋文集的工作極為紮實。張蜀蕙教授
分享,兩岸三地解讀歐文的學者當中,洪教授是最能精確解讀其作品情態者。
程克雅教授分享,我們之前都會懷疑,為何歐陽修詞作婉約,文章卻又氣象萬

千,似乎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,甚至疑心歐陽修的許多詞作其實是馮延巳掛
名,進而產生混淆的疑難;透過洪教授的講演,才瞭解歐陽修從婉約、英氣乃
至和氣的發展完全不相衝突,洪教授以他的風神闡釋歐陽修的風神,為我們開
出歐文研究一道又一道的新視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